再立新功大连理工大学助力长征五号B火箭

白癜风什么原因 https://m-mip.39.net/pf/mipso_4992915.html

向大连理工大学对长征五号B首飞火箭研制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近日,一封来自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型号办公室的感谢信令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团队全体同仁欢欣鼓舞,备受激励。

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我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为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首飞成功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型号办公室,总指挥王珏、总设计师李东发来感谢信写道:大连理工大学研发的航天新型轻质高承载结构及其高效优化设计技术,实现了箭体结构大幅减重,为保障火箭运载能力和多次关键技术攻关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的成功发射凝聚着你们的智慧与奉献。这份沉甸甸的感谢信是大工航天人专注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领域十余年,用汗水铸就的华彩荣光,更是代代大工人传承红色基因,始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生动体现。

建设航天强国,为新时代航天事业贡献力量是大工航天人的不懈追求。结构轻量化是提升航天装备效能的重要手段,是航天装备研制的永恒主题,开展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是提升装备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年以来,在程耿东院士的指导下,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系王博教授、李刚教授、亢战教授、郝鹏教授等带领研究团队与航天一院一部联合攻关,针对大直径运载火箭开展了大量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工作,成功为长征五号火箭实现优化减重。此次针对长征五号B首发火箭,研究团队与航天工程师提出全新结构方案,应用于长征五号B尾段设计中,进一步实现结构减重。

助力航天事业的大工人

程耿东

程耿东,年9月22日生于江苏苏州,力学专家。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年获丹麦技术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曾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从事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和结构优化的研究,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博

王博,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开展结构强度与稳定性、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复合材料与结构设计、耐撞性分析与设计、大型结构力学实验等研究。

李刚

李刚,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部长,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结构优化理论与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年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计算力学专业博士毕业。

亢战

亢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大连理工大学A类科研创新团队计算力学与多学科交叉研究负责人。在不确定结构分析与优化、结构拓扑优化等前沿方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得到多位国际著名学者的正面评价,并引发了国际同行的一批后续研究与应用。获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郝鹏

郝鹏,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美国航空航天学会SeniorMember、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会Member、波兰国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辽宁省力学学会理事、40余个SCI期刊审稿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立了结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的系列先进方法,应用于国之重器——系列新一代航天装备研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成功,让中国飞天梦再进一步,也让大工航天人备受鼓舞。他们纷纷表示会不负祖国期待,以航天梦助推中国梦,为实现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刚教授:长征五号B火箭的成功首飞是航天结构强度分析中心多年工作成果的缩影,再一次提升了我们基础理论创新和攻关型号难题的信心。强度中心将不负韶华,争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为我国迈向航天强国做出贡献。王博教授:十年铸箭,风雨兼程,与航天英雄们一路同行,有项目攻关时的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也有捷报频传时的慷慨激昂、欣然泪下。在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十四五,我们将心存家国情怀,力行航天报国!。郝鹏教授:与航天工程师一道工作的这十余年,更多的是在学习和不断理解国家需求究竟是什么,能够将所学所得与祖国所需密切结合,是我们大工航天人的幸事,更是青年科研追梦者砥砺前行的不懈使命。

另悉,年3月,大连理工大学王博教授作为带头人的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团队入选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团队与国内重要航空航天装备研制总体单位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围绕多型运载火箭、飞行器、发动机等装备结构自主研制开展了大量联合研究。面向未来,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团队将进一步紧密结合我国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结构研制需求,力图瞄准新一代装备先进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技术体系构建,获取理论和方法的源头创新,形成自主可控的实用技术和设计软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yang114.com/bdyh/yxgj/20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