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者秦朔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王卫和姚振华的不同可能是心智模式的不同。从坊间流传的王卫讲话看,他是一个自律、感恩、信仰佛教的人。王卫身上,有一种自然弥散的戒定慧的气息。而姚振华更像一个充满贪嗔痴的永不知足的攫取者。
2月24日,上周五的深圳,上午和下午,中国商界分别迎来了一个辉煌时刻和一个悲催时刻,见证了一个人的幸福和一个人的悲哀。当年出生的王卫凭借顺丰控股在深交所重组更名上市,个人财富直逼亿,如果股价继续上涨,有可能和市值亿元以上的王健林和马云一争高下时;去年最显眼的“黑马富豪”、年出生的前海人寿董事长姚振华,因为编制提供虚假材料、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等问题,被中国保监会给予撤销任职资格并禁入保险业10年的处罚。而就在4个多月前,年胡润百富榜发布时,姚振华还以“财富平均一周上涨20个亿”的速度从上年的多名疯狂上升到第4名,仅次于王健林、马云、马化腾。当时胡润把他作为一个亮点,说:“中国企业家的创富模式经历了五个阶段:从贸易到制造业、房地产、IT,再到现在的资本运作,姚振华是现在这个资本时代的代表人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王卫在深交所敲钟的时候,姚振华则在北京金融街忙着疏通。没想到,他一上一下的时间是如此之短。姚振华和王卫有很多相似处姚振华和王卫今天的境遇迥异,但其实两人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平民创业、艰苦奋斗的典型。姚振华和王卫一样也做物流。他大学毕业后第一份短暂的工作就是在国有物流公司工作,物流到今天也是其五大产业之一。姚振华和王卫一样勤奋,奋斗。他周六、周日常在办公室加班,书不离手,天天读报学习。他手下曾说,他干保险前,安排人去书店把所有关于保险的书全买回来,花了三个月时间看了一遍,然后决定进军保险。姚振华和王卫一样低调。王卫自不必说,只在年接受过一次《人民日报》采访,也避谈个人。我联系过几次,得到的回复是“总裁不接受采访的初心不变,实在为难”,网上流传着一些王卫的讲话,我问是否为真,得到的反馈是“我们内部没有听总裁说过”。对姚振华的低调,他手下说,“这辈子如果不到逼不得已,他绝不会走到前台”。最重要的相似是,他们对商业机会都有强烈的敏感。奥地利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柯兹纳曾把企业家精神理解为“警觉”(Alertness),他说警觉是一种“认知的品质”,企业家是这样的人——他看到面前有10块钱,警觉于钱的存在,就过去一把捡起它。而较不警觉的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发现并利用这个机会。在关于柯兹纳的研究中,有评论家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企业家功能。故事出自英国小说家毛姆的短篇小说《司事》(TheVerger),写伦敦一座教堂的文盲司事因为不能读和写而被解雇,走在大街上,想找根烟安慰一下自己。他发现附近找不到一家烟草店,于是决定将他的遣散费投资开一间烟草商店。这很接近于柯兹纳所说的“认知的品质”,就是对市场提供的服务不足有所警觉。在创业之初,王卫和姚振华都显示了发现机会的认知品质,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微妙的差异,这些差异最后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王卫和姚振华的不同在哪里人皆爱财,取之有道,道不同,命运不同。从宏观上看,王卫走的是价值优先、价值驱动型的道路,姚振华走的是财富优先、财富驱动型的道路。王卫专心做一事,内生发展为主,注重服务质量和声誉胜过追求规模,注重脚踏实地打基础胜过追求“走得快”,注重员工行为的长期性胜过把他们当成追求短期利益的工具,注重行为的合法合规胜过对“逾矩”和“擦边”的偏爱。
在深交所上市仪式上,王卫讲了几分钟话,他提醒的第一个人是自己,要符合证监会的所有要求,“从今天开始,话不能随便说,地方不能随便去”,还提醒朋友“有些问题也不要问”,“我不能随便答复,那会害了大家,会被关联起来(注:指关联交易)”。
他提醒顺丰员工也要更加谨慎,“少说话多做事”,不该说的话说了会一起受到法规的制裁。他还表达了坚持发展快递物流行业的决心,说顺丰上市后将不忘初心。姚振华一心做多事,凡能赚钱的都要试试,什么行业最赚钱做什么,什么方式最赚钱就用什么方式。透视其“财富火箭”的发射之道,他做过很多产业,但产业只是表面,核心则是房地产、杠杆化、资本运作。房地产的最大特征,一是可以不断进行价值重估,坐地生财,变性生财(改变土地用途),二是可以用杠杆。而杠杆化(Leverage),是通过负债、在不增加权益资本情况下、能够膨胀投资能力的一种技术。
资本运作,就是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财富增值,通过买卖处置资产而赚钱,以小变大。这是姚振华的商道密码。6年国有的深业物流集团改制时姚振华介入,他通过改革优化了这家国企的现金流,但真正看中的是其大量物业与土地。
有报道称,姚振华为获得深业物流集团累计付出了2亿元的成本,但土地重估的价值和重新规划后的出租型物业的价值,加在一起超过亿(年数字)。姚振华在内部讲话中曾说,“实打实做宝能,要做到全国前列,追上万科,是很难的。即使追得上,投入产出回报也不会那么好”,所以他还是选择在杠杆化资本运作道路上奋然猛进。
在负债端,他最看重的是“保费指标”,所以用高成本的万能险拼命扩张负债,然后在资产端,像大象冲进瓷器店(英谚原文是Abullinachinashop),在股市横冲直撞举牌,谁挡我的路就动议让高管走人。通过上面的比较,一言以蔽之,王卫的模式是价值创造,姚振华的模式是价值重估与转移。顺丰为千万消费者创造了以前享受不到的便利价值,增益了社会总福利,这是其模式的核心。姚振华则是资产价差的发现者和利用者,他较少创造新的社会福利,而是对现有资产(无论是土地还是上市公司)进行价值重估和价值转移。
这种“重估”之所以成立,当然依靠姚振华的判断和发现能力,但更多是依靠关系获取廉价资源或者让资产“变性”,依靠资本市场非理性的动物精神。拿万科来说,姚振华进入后拉高了股价,但机构投资者开始离场,因为他们看空管理层的不确定,万科价值可能下降。
但散户则一片欢呼,因为“姚大户”来了。至于公司的核心能力未来究竟如何,这就不是姚振华感兴趣的事了。他的兴趣所在,是拥有资本平台后如何注入资产,通过价值重估膨胀财富。市场需要发现者,更需要创造者。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回报之所以如此之差,成为全球闻名的韭菜市场,是因为创造者太少而玩家太多,真实的正收益太少,零和的套利转移和动物精神太多。……但是,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王卫和姚振华的不同可能是心智模式的不同。从坊间流传的王卫讲话看,他是一个自律、感恩、信仰佛教的人。他有过25岁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有点目空一切的时候,但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个人的眼界和心胸不一样了;太太在他得意忘形的时候,不断泼冷水,让他保持清醒和冷静;最重要的是找到了精神依托,信了佛教。他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今天的所谓成功,其实是上辈子积下来的东西,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本事不本事,只是天时地利人和集合到一起的一个福报。”因此,王卫走上谦卑和“正知、正念、正行”的路,他说,“有人觉得有钱有权就‘威’,我认为这个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威’不是建立在金钱或权力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一个人可以昂首挺胸地走在路上,并且收获的都是尊敬且乐于亲近(而不是羡慕嫉妒恨)的眼神,这才叫威。”我尊重姚振华的人格,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写到的,姚振华投资万科、格力也是在保监会将万能险产品利率市场化,而且在年股市大跳水之后放宽了险资投资蓝筹股票的监管比例之后的正常行为,姚振华显示了把握机会的眼光。问题是,杠杆太高了,心太大了,不得不违规伪造材料,以证明自己有吞下上市公司资产的大肚子。如果能加以控制和克制,并且好好和社会沟通取得理解,说清楚究竟想干什么,姚振华的命运本来不至于此。从商道的角度看,他更像一个充满贪嗔痴的永不知足的攫取者,而王卫身上,有一种自然弥散的戒定慧的气息。过去几十年,很多富豪考虑的都是怎么把财富做大,未来该好好想想,如何把财富做正;过去考虑的都是如何膨胀估值,未来该好好想想,如何创新价值;过去考虑的都是如何获得,未来该好好想想,如何放弃。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大道得舍,舍去诱惑。(本文作者介绍:商业文明联盟创始人、秦朔朋友圈发起人、原《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