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航信息技术科研基地主任、中国民航大学徐涛教授以“机场及机场群的智慧化发展思考”为主题在相关会议发表了主旨演讲。徐涛教授从民航发展战略、机场当前业务发展模式、机场发展阶段、智慧机场信息化模型和建设等内容进行了精彩地交流与分享。
他认为到年,机场发展应该具有支线-枢纽-机场群实现区域协同、智慧生态、与其他业态共生共赢;时间高效,成本效益和绿色可持续;有人/无人驾驶的航空器及场面各类特种车辆的混合运行模式;以及由天、空、地、地下运行而形成的立体机场等。
小编对徐涛教授的部分演讲内容进行了整理,以下为详细内容,仅供参考。
一、民航发展战略
前不久,习总书记考察建设中的北京新机场时,给予了机场新的使命——“机场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着力提升北京、上海、广州国际枢纽竞争力,推动与周边机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建设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相适应的世界级机场群。
中国民航发展论坛上冯正霖局长强调: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战略模式,民航作为战略性产业,在其中应该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功能健全、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机场网,以及覆盖面广、衔接度高、通达性强的航线网。为此,中国民航将以民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为主线,聚焦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着力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世界级机场群。
机场业务发展模式亟待创新
1、非航:未形成非航多元化发展格局;非航业务模式单一;
2、运行:多级运行指挥模式;整体联动平台未形成常态化;
3、安全:安全管理平台应与机场全体业务为核心;安全事件联动的业务模式需不断加强;
4、服务:智慧服务产品单一,尚未形成门到门的旅客服务和体验,受现有资源约束,服务效率低下;
5、货运:货运资源不足,货运经营方式单一,货运业务管控和平台化发展有瓶颈。
二、机场发展阶段
机场的发展会经历四个过程:从分立型机场到协同型机场,再到智慧型机场,最终到智慧生态型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