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跳槽一时爽,一直跳槽一直爽。
永远不要惹这一届年轻人,因为他们不满意随时可能会辞职。
五月即将来临,“金三银四”跳槽季也将收尾,拿到年终奖的打工人们,很可能已经又换了个新的屋檐,开始了全新的工作。
在老一辈眼中,“铁饭碗”,意味着朝九晚五、五险一金,一干就是几十年。但到了年轻人这里,他们换工作却像换衣服一样频繁——如果不合适,那就不伺候。
在BOSS直聘发布的《职场人跳槽观察》报告中,过去5年里,中国35岁以下白领的平均跳槽周期从23个月逐渐降低到20个月。
近日,我们也发起了一次职场年轻人跳槽意愿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看到,90后对工作的要求,已不只局限于良好的薪资待遇。
公司发展前景堪忧、行业遇冷、工作氛围差、办公室斗争严重、职场PUA、没有上升空间、工作内容单调无聊、无法实现个人价值……都可能成为年轻人跳槽的最后一根稻草。
港剧《男亲女爱》截图
稳定的人都是一样稳定,跳槽的人各有各的心酸。
各行各业,谁是最强“跳跳虎”?
1、95后“频繁跳槽”成常态,平均在职时间仅1.27年
跳槽,对新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了工作晋升和自我调节的常规手段。
在我们的调查中,80后平均每份工作在职时间长达3.15年,90后只有2年,而95后平均1年多就要换一次工作。
从性别上看,男性平均在职时间比女性更久一些,长约5个月。
2、八成受访者不是在找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
当谈到“你是否有跳槽的打算”,78.84%的受访者已经有了跳槽的想法,或正在为跳槽做准备,目前没有跳槽想法的受访者仅占27.21%。
难怪有句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现在很多年轻人,工作干得不顺意,就会选择大胆出击,和公司说再见。
有六成受访者认为,外部机会很多,可以接受裸辞跳槽。谈到跳槽的意向,问卷中有七成人向往大企业,两成人偏爱中小企业,还有一成“创业人”。
3、教育、零售、金融成最高频跳槽行业,建筑行业最为持久
根据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流动性也有显著差别。
金融、教育科研、批发零售行业成高频跳槽行业,相比较而言,建筑制造业最为稳定,人均在岗时间长达3年。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人虽然平均每份工作在职时间不短,但仅有22%的人从没换过工作,这一比例在金融行业为38%。
4、年轻人跳槽原因TOP3:“钱太少、工作无聊、晋升受限”
到底是什么让年轻人纷纷化身“跳跳虎”?
在各种各样的跳槽原因中,“钱太少、工作重复无聊、晋升受限”是三大罪魁祸首。
在跳槽原因这一栏,很多互联网人简明扼要地写到“钱少、无法晋升”;有的人觉得“领导PUA”,这一个原因就已经足够跳槽;还有的人提到——“项目死了,我也该走了”;更有人只留下4个字:“干得不爽!”
在受访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中,“重复性工作太多、没有热情、缺少自我提升空间”是大家提到的高频词汇。
在受访的金融人中,不少人提到“无法融入小组、派系斗争、遭受不公平待遇”。
看来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难处。当然,缺钱和晋升受限是永恒的难题——用一位受访者的话来说,“一眼望得到头的工作,让我看不清自己的未来”。
摇摇晃晃:频繁跳槽的尽头会在哪里?如果要跳槽,你会怎样规划自己之后的职业发展路径?
一位80后互联网人告诉我们,在第一家公司坚持了15年,因感到工作内容固化、薪资不如期望,头一次跳槽。不过,初进新环境还是产生了很强烈的落差感——“老人跳槽需谨慎”。
身边同事纷纷拎包就走,隔一段时间又是一批新人,职场环境对跳槽的接受度也在提高。
相信你的心里,也一定纠结过——跳槽了之后,人生会变得更好吗?频繁跳槽,对职业发展会不会有影响?
让我们来听听这些过来人的经历与忠告吧。
01“反复横跳四次,我的大厂情结消失了”
一杯椰子汁95后北京
4年跳槽4次,市场部线下活动策划
从16年进入职场,我的经历就是在大小厂间反复横跳、不断试错。
大学校招时我和大厂失之交臂,第一份工作进了一家垂类里做得不错的小厂。
没进过大厂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大厂情结”,如果有机会肯定会去。之后有了大厂的工作机会,我毫不犹豫就接了Offer。
但进了大厂之后才发现——大厂只是一个光环,你就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没有什么可以让你发挥的空间。
第一份大厂工作是运营岗,我每天的职责就是写社会民生类奇葩新闻,看一些婆媳矛盾、情侣吵架这些乌七八糟的内容。在大厂“制造”新闻都是公式化生产,基本你识字就能照着做,没什么技术含量。
当我日复一日做同样的事,完全没有自主性——结果待了三个月,试用期都没结束,我就裸辞了。
第三份工作我就进了家独角兽企业,两个原因——福利待遇特别好,对个人成长很有帮助。我在这里一年零四个月,对我而言已经相当久了。在独角兽企业,我负责的工作很杂、身兼数职,有机会尝试到一些在之前的岗位上肯定轮不到我来做的事——这也点亮了我的技能树。
但也有一点不好——小型企业变动很大。我刚待四个月,总监就换了三个,连带着我的直属领导也换了三个。最后那个领导的管理风格我很不喜欢,他是个优柔寡断的人,经常让员工讨论A\B方案,他自己不能拍板。
明明下午没事,他非要等到下班的时候开会。公司包三餐,每天六点他就借吃饭之名:“不然我们聊一下吧?”你也可以走,但没有人会走,一开几个小时,其实就是闲聊天,开会也没有个成果。时间久了,我就感觉他这人没有朋友,一到下班就叫我们陪他,没有止境。
港剧《男亲女爱》截图
所以,我又又又选择了把公司炒掉。
这次裸辞后,同时也因为失恋,我想离开北京换个城市,去了杭州一家游戏大厂的市场部。我深刻体会到大厂里的边缘部门有多难做,毫无话语权,你就是个工具人。
团队7个人,我的老大很和善,也正因如此谁都能怼他。哪怕其他部门的人和他平级,他也是食物链的底端。市场只是辅助,永远是产品说了算。
进了大厂,之前那种“机械化生产”的感觉又回来了。“甩锅现象”也很严重,做得好别人邀功,做得不好我们背锅。这可能是大厂的通病,领导如果没有决断力和魄力面对他那个级别应该处理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萦绕在我们每个人头上。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在团队里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我就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招我进来的时候正好有项目在进行,事情比较多,但项目过了后我就活成了一个实习生。组里有专门负责赛事、公关传播、社媒传播、商务的人,我负责打打下手。
韩剧《我的老板每天死一次》截图
这回的“大厂游”依然没坚持过试用期,五个多月就裸辞了。
有很多人属于那种一直想跳槽,但可能过了两年都还没动。而我属于雷厉风行的人,一旦有跳槽的想法马上实行,一天都待不下去,已经这么难受了,何必耗着呢?
比起大厂,现在我更想去中小企业——大厂更容易遇到奇葩,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竞争大,同事关系也都比较表面。
进入第五个工作年头,我也不是职场新人了,虽然跳槽很多,但在我自己的人生规划中,我一直在做加法,能力一直有提升。
找新的工作,一是要我感兴趣,二是要找到我擅长的领域。其实薪水在同岗位同行业,也不会差太多,除非你特别牛,大家抢着要你,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差不了多少。但其他附加条件——团队氛围、领导风格、公司业务、未来前景,我会更看重这些。
02“第三次被动辞职后,我意外转了行”
申世期90后北京
5年跳槽4次,数据运营
我是北京通州人,商务英语毕业,最开始工作就图一点——离家近。
年那会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