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席财务官
作者:财道传习社
刚刚过去的财年,是阿里经历多重挑战的一年。
整体来看,阿里交出的成绩单并不出彩,但是相比年前市场的悲观预测,已经大幅超出预期。
上周五,阿里巴巴集团公布财年第四季度(注:年Q1)及全年业绩,财报显示,财年,阿里总收入为.62亿元,同比增速降至19%;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59亿元,同比下降59%,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为.88亿元,同比下降21%。
尤其是今年一季度(财年第四财季),阿里营收同比增速直接从去年同期的64%降至9%。营收、净利润增速双双创出上市以来最低记录,核心的基本盘—中国商业业务,仍在继续寻底。
数字上看,给阿里巴巴未来增添想象空间的创新业务,也不太乐观。
其中,阿里的本地生活业务(饿了么、高德、飞猪)的订单同比增速仅为9%,且亏损仍在继续,单季度亏损金额高达54.83亿元。
另外,未来最具想象空间的阿里云业务,增速也进入了下降通道;阿里巴巴的大文娱板块、“创新及其他”业务更是最大的拖累。
另一个危险信号是,将长期价值不明显的业务“关停、并转”。值得一提的是,裁员传闻也在财报中得到印证。
阿里员工数量从人缩减至人。这意味着,三个月内,人数减少超人。
有意思的是,营收增长进一步放缓、利润继续下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份年报都没有可圈可点之处,甚至可以说,这是阿里近几年来数据最差的一份年报。
不过,财报发出后,市场情绪却高涨,有不少声音都认为这份财报“全面超预期”。
华尔街一致认为,尽管遭遇短期困境,但阿里依旧有翻倍潜力。另外,阿里最近宣布将回购计划从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这一信号也让众多分析师视为阿里或已经开始触底反弹。
阿里CFO:继续做降本增效
就财报发布前,基于疫情和宏观影响,市场最担忧的问题是,关键业务在压力之下,阿里的业绩是否还能维持稳定,会不会出现倒退?
甚至在这季度的电话会议上,分析师也同样提出了关键且敏感的问题:下个财年的目标,阿里是收入增长还是利润增长。
不过,据媒体报道,阿里CFO徐宏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未来一个财年阿里将聚焦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证现金流等方面,以寻找更多的“确定性”。
“坚定聚焦可持续、高质量的收入增长,专注优化运营成本结构,在不确定性中提升整体回报。”
显然,管理层给出的答案就是:继续去做降本增效!
具体为:将不断提升经营效率,对亏损业务进行收敛; 而从财报数据对比来看,阿里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成效,各项业务亏损程度,同比均有所收窄。
阿里为“优化运营成本结构”,接下来会裁员、会控制营销投放、会给边缘业务做减法,但一定不会对具有战略价值的业务缩手缩脚,比如云计算、物流协同效率、菜鸟国内供应链、全球智能骨干网络、企业级服务。
与此同时,在低谷期适当收缩屯粮,回购让阿里手上的现金流找到更有效率的资金利用流向。当然,信心不是靠“买”回来的,仍需要坚定的投入,以及战略执行力。
一份没有指引的财报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份没有“指引”的年报。
考虑到疫情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很多情况未能控制及难以预测,现在暂停以往于新财年年初提供财务指引的做法,是审慎的决定。
过去,阿里巴巴一直在新财年初提供财务指引,对下期财务状况做出一个预测,借以向市场传递和释放一些信号。投资者们投资一家公司,很多时候买的是预期。
虽然没有像往年一样提供财务指引,但如果仔细翻阅财报全文,并密切观察阿里各主要平台及其管理层近期频密的动作和表态。
不难发现,阿里对年的展望和“指引”,已经都藏在了这两个关键词中:可持续增长、高质量增长。
对于疫情对电商的影响,张勇在财报电话会上又重申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能够在不确定的疫情态势下,确定性地保障供应链和物流的稳定和畅通,商业才可能稳定经营,消费情绪和意愿才能更好地恢复。无论何时,供应链与物流畅通,才是电商,乃至一切经济发展的命脉。
当前,竞争状况、市场份额的或多或少,已经不是头部互联网企业最在乎的事情。当来自外部的系统性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损失,将大于其内部竞争损失的市场份额时,企业会全力地去应对外部的风险。
阿里和它的竞争对手,此时已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阿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冲击,竞争对手同样在面对。
没有一帆风顺的业务,在当下竞争加剧的互联网环境下,转身寻求新增长是每家公司都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对于阿里来说,巨头调整更是需要时间,短暂的低迷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能够看到未来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