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虽然国内食品安全总体状况不断好转,食品安全问题却经常成为媒体热炒的重点,公众对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舆情的主要特征:
分析近年来一些食品安全舆情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发现食品安全舆情主要有这样5个主要特征:低燃点性、高扩散性、久持续性、强否定性、蓄意工具化。
所谓低燃点性,就是公众与媒体对食品安全低容忍甚至零容忍,几乎是“一触即燃”,只要一旦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只要问题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立即会成为热点新闻,引发公众和媒体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强烈情绪的表达。而在其他领域,同样程度或者更高程度的质量问题,往往并不会成为新闻形成热点。
所谓高扩散性,就是在自媒体、微博、网络论坛、门户网站等具有强大即时传播能力的新媒体参与下,各地受众同频共振,个案的、或者地方性局部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快会升级为举国 所谓久持续性,就是食品安全热点舆情一旦形成,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和自媒体、问题事实与专家意见、监管调查与结果通报等等交相互动,热度持续时间一般较其他热点舆情要长,有的持续一周以上甚至更久,期间热度几度起落仍不消退。
所谓强否定性,就是一旦曝出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舆论往往会一边倒,“一丑遮百俊”,哪怕食品质量99%以上合格,哪怕监管部门一直全力以赴严加监管,“一丑”都会被无限放大,食品安全、监管作用都会被严加批判甚至全盘否定,涉事行业与监管部门形象,乃至国家和政府形象都会受到冲击。
所谓蓄意工具化,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不当牟利工具化,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是由涉事企业利益相关人出于谋取不当利益的动机,故意抹黑或者夸大食品质量问题,恶意炒作的。值得重视的是,把报料食品质量问题当成不当牟利工具的情况越来越多发。二是政治斗争工具化,一些别有用心的国际势力和唱衰中国的团体,包括某些国内政治势力,蓄意策划、释放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信息并鼓动炒作,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因为这两种情形都是精心策划、有备而来、暗处出手、不达目的不罢休,这种舆情最难应对,持续时间一般也长。
食品安全舆情主要特征的成因
1.食品质量安全性的信息不对称性。食品是不是真有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是不是偶然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会不会必然导致健康危害?危害性有多大等等问题,企业、媒体、公众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公众常常因为得不到及时、权威的信息而不得不“宁信其有”,导致问题被放大,产生严重的安全焦虑。
2.食品生产经营商跌破道德底线生产问题食品、有毒食品,触犯众怒。在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生产经营者昧着良心生产经营有害消费者的问题食品的情况确实存在,这种毫无底线的行为民怨沸腾、人神共怒,引发如潮批评势所必然。
3.对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殃及自身的担忧与焦虑。即使是个案的、异地的食品安全问题,公众也会联想“自己消费的同类食品会不会也有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将来会不会在本地发生?”“还有哪个品牌是让人放心的?”在“代入感”作用下,出于这样的担忧和焦虑,小事件往往演化为大事件,局部事件演化成全局事件。
4.食品安全的信心不足。由于对食品安全缺乏信心,一旦媒体报道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公众的基本反映首先是“这肯定是真的”“问题说不定比这还严重呢”,很难理性地思考和判断,反而推波助流,加速舆情更热更重。
5.食品安全标准的“先行性”。当前,人民群众的质量需求呈现“先行性”特征,明显地先行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质量供给因此不能满足质量需求。这是人民群众对质量总体状况不甚满意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标准“先行性”特征更加明显。质量作为生产力的产物,理论上应该用是不是适应生产力水平来判断质量水平,但人民群众的自我感受越来越取代生产力标准成为衡量质量水平的主要尺度。另外,在对外开放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发达国家建立在比较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上的质量标准了解的越来越多,以他们的质量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质量水平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媒体在报道质量问题、质量疑惑时动辄以发达国家的标准来对照,更强化了质量参照标准的发达国家化。
6.媒体炒作。炒作已经成为很多媒体的生存发展方式,在食品质量安全上,可以看出这样一条炒作逻辑:食品质量上升为“问题食品”,进而上升为“有毒食品”“致癌食品”,再在网站上把“致癌食品”当做噱头作出耸人听闻的标题。这时公众敏感的神经被触动,热点舆情迅即形成。
7.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发泄不满情绪的藉口。由于多种社会问题的存在,很多公众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情绪,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就参加到舆论大合唱中,借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那些把食品安全问题蓄意工具化的政治势力,最希望产生和看到的也就是这种效果。
如何针对性地做好食品安全舆情应对工作
每一次大的食品安全舆情,都会造成或多或少的负面社会影响,这种伤害度与持续时间成正比。做好食品安全舆情应对工作意义重大。近年来食品安全舆情应对取得了较好效果,总结主要经验是:
1.全天候监测食品安全舆情,发现后立即研判、分级处理,对可能形成热点舆情的抓早抓初、及时回应,把舆情化解在早期。委托专业舆情机构24小时动态监测食品安全舆情,及时发现相关舆情或者苗头。建立舆情研判专家组,邀请有关舆情专家、媒体人士参加,对重要舆情线索会同业务部门、舆情管理部门及时进行研判,需要高度重视应急处置的,立即启动相关预案。
2.建立迅即反应的扁平化应对平台。重要食品安全舆情敏感度高、影响力大,要求舆情应急处置必须有一个高效、权威的扁平化平台,就是须由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授权分管负责人牵头,组织新闻发言人、舆情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等精干班子尽快研究、尽快行动、尽快发声,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