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正确高效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人在生活工作中事半功倍;而一个人过于依赖以往的惯性思维、默守陈规的话,就会在低效甚至无意义的思考中浪费大量时间。
大部分人重视努力本身多过方向,重视教条本身多过方法。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满足了自己所谓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又限制了自己的格局。久而久之,不进则退。所以好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下面分享一些优化建议:
1、勇于质疑自己认知的世界
有个朋友在体制内工作,上班时喝茶看报,日子过得轻松安逸。他觉得当前就是最好的选择。
直到有一天,朋友偶然与一位自媒体牛人聊天,大神的一些经历和想法彻底巅峰了朋友的很多观念。之后他像变了个人一样,不再进行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开始抓住一切空闲时间来提升自己,最后在另一个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个人的认知体系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体系。当了解了外部条件是什么样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出大脑认为正确的行为。可见,认知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而我们大部分人常常麻木于现有的生活,不去努力也不去做出改变,认为“当下即是最好”,这样的对外认知就是大部分人一生平庸的根本原因。
井底之蛙是没有能力跳出井吗?并不是,只不过是它自认为的世界就那么大。
思维固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更令人绝望的是,大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有思维固化,这只会让我们原地踏步。
如果你在看到这段文字时,能够开始意识到自己认为的世界并不是唯一的可能,聚之肖会很欣慰。当你不断的质疑自己原有的世界时,你将迎来一个更大更美好的世界。
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总是对眼前的世界习以为常。其实我们需要去观察和反思一下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撬动我们头脑中某些凝结已久的结构,去发掘自身的更多可能。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出去走走,多见识外面的世界,多认识优秀的人,眼界催人进步。
2、大脑擅长思考而不是记忆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就开始有些自暴自弃:是不是脑子不好使了?
讲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有一回,他去坐车去旧金山,售票员认识他,下车时,售票员说:“你总是很健忘,想想有没有什么东西落在车上了?”“没有”爱因斯坦说。“再想想”售票员又强调。"哦,我把妻子落在车上了!”爱因斯坦惊叫道。
爱因斯坦到底聪不聪明我们毋容置疑,而上面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大脑是否聪明跟记忆力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大脑更擅长思考而不是记忆。
有句话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实不必苛求我们的记忆力,因为那本来就不是大脑的主要任务。
在现代社会,一台手机的数据存储量就可以完爆一个人的记忆力了,我们为什么不把工具利用起来?因为不管是思考还是记忆,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脑力”,你去刻意记忆的越多,投入思考的“脑力“自然越少。当我们记忆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仿佛脑海里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必须把XXX做完”,这样常常会让我们的大脑无法高速运转起来。
而现在很多工具都可以帮助记忆,它们将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记忆力只要满足了我们日常的需求,就不用太去苛求它。另一方面,把存储的工具都运用起来,给大脑减压,腾出更多空间去思考。
我个人很喜欢用印象笔记、随手记等记录工具,当我们把很多记忆任务都交给机器时,你会发现大脑不再跟以前一样杂乱无章,而是更加开阔、清晰,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思考。
3、整合注意力
先提出一个概念,让大脑活跃起来是需要一定时间预热的。
大家一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正看书/做文案起劲时,突然被上级叫过去谈话,结果谈完回过神来,都不知道自己做到哪里了。
我们的大脑有个特点,就是在思考问题时,经过一定时间的预热后大脑的神经元会进入活跃状态,那时大脑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一旦大脑开始切换思考其他问题,活跃度将大大下降。如果想要大脑再次活跃,只能从头再来,也就是说:切换思考会损失一定的大脑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