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抓实体经济
坚定不移抓转型升级
年,
无锡在产业强市发展道路上
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
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指出,
总结成绩,可以得到两点基本判断:
“总体上看,
经过两年多的负重爬坡,
我市产业强市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省内已经摆脱整体靠后、部分垫底的状况,
部分重要指标增速已位居全省前列,
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
实践证明,
实施产业强市战略越坚决、越主动、越深入,重振产业雄风的前景就越光明,
推动经济增长的根基就越厚实,
城市区域发展的地位就越稳固,
我们要保持更强定力。
”今年以来,
无锡每个季度开展一次
全市经济形势分析暨重大项目观摩活动。
★
一季度观摩现场
二季度观摩现场
三季度观摩现场
四季度观摩现场
努力在全市上下
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是发展第一支撑"
的强烈导向;
凝聚"产业强市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的强烈共识;
表达抓好重大项目、牵住发展“牛鼻子”
的鲜明态度。
这一年
我们聚焦重大项目,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
以大投资促进大发展,
重大项目引进取得重大突破。
无论是项目单体投资规模和水平,还是项目总体数量和质量,都达到历史最好成绩。
这一年
我们加快转型升级,发展质效得到提高
我市先后出台实施
新一代信息技术、
智能制造、
现代服务业
三个《三年行动计划》
预计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以上;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现代服务业占比继续提高。
这一年
我们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得到优化
打好产业、科技、人才组合拳,
调整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
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
成功举办无锡才交会
预计今年全社会研发费用占GDP比重达到2.86%,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1.7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5%。
这一年
我们把牢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得到夯实
不断优化政务服务,
持续推进实体经济降本行动,
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预计全市扶持资金投入59.35亿元,全年继续为企业减轻负担亿元左右;今年1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强、24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强、均位居全省第一。
这一年
我们推动担当作为,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调整完善考核办法,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加大重点指标、重大项目、重要工程
考核力度
鼓励各级干部敢于担当、奋发作为,推动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汇聚起产业强市的强大合力。
成绩要充分肯定
问题也不能忽视
1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产业链位置整体偏低,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对具有未来引领作用的前沿高新技术产业谋划布局不够,“物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智能产业等尚未形成规模,带动力和支撑力还不强。
2
创新成效有待提高
与我市经济规模相比,高技术企业数量不多、增长较慢,本土培育的“独角兽”企业不多,科技扶持政策的精准度、产学研之间的融合度有待增强。
3
集群发展有待推进
板块间、园区间同质化发展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开发区多数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和大中小微企业梯次发展的企业格局。
4
龙头企业有待培育
无锡尚无进入中国企业强、中国制造业企业强前位的企业,上市公司整体市值偏小,我市50%以上的A股上市企业,市值在50亿元至亿元之间。
5
要素制约有待化解
企业用工面临结构性矛盾,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流动性较大。无锡建设用地紧张,留给产业发展的用地空间极其有限。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7.4%左右,金融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匹配。
李小敏分析产业强市新形势
◆从全球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仅颠覆着现有产业的组织方式、分工体系和世界竞争格局,而且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正在进行。
◆从全国看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已成为现实命题。
◆从无锡看
站在万亿元GDP的新起点上,产业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传统资源要素的“天花板”,无锡产业发展要有新作为、经济总量要有新增长、发展质量要有新提高,必须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创新引领、以转型推动传统动能提升、新的动能生成,加快打造经济发展的“核动力”,推动无锡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
无锡产业要高质量发展
1
积极培育新的动能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自身优势和基础,大力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针对重点产业发展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出台专项政策措施、设立专项发展基金。
◆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要依托扎实的经济基础,开展“互联网+”行动,积极推动基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重点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文化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带动力的新增长点。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大力实施“未来产业”计划,深入研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加强对未来产业的前瞻性、战略性专业研究,充分依托自身产业优势,提前布局未来产业领域,科学排定发展路线图,及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努力抢占未来产业的发展先机。
2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目前全市传统制造业仍占规上工业总量的50%以上,既不能简单放弃转移,也不能顺其自然发展。
◆推进智能化改造
扎实开展“千企技改”,大力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一批示范智能工厂、智能车间,促进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供应链优化,争创“中国制造”国家级示范区。依托物联网发展优势,积极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
◆推进集群化发展
深入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品牌服装等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超亿级产业集群。
“强链”:鼓励现有优势企业通过创新升级、上市融资、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措施壮大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补链”:聚焦产业链短板环节、关键节点,努力形成上下游贯通、配套服务齐全、专业协作便捷的产业生态;
“延链”:推动具备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快进行主辅分离探索,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销售等服务环节延伸,在拉长产业链中拓展增长点。
◆推进品质化制造
实施“金牌工程”,提高“无锡制造”的品牌影响力;
实施“金标工程”,提高“无锡制造”的标准话语权;
实施“金质工程”,提高“无锡制造”的质量信誉度。
3
切实增强创新能力
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不断提高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坚持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实施“三个计划”:
新型企业培育计划
创新型平台打造计划
创新型联盟建设计划
◆加强创新人才引育
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做到“三个持续加力”:
在人才招引上持续加力,不断提高各类人才招引政策的“含金量”和“吸引力”;
在人才培育上持续加力,积极构建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共享的科创人才培养平台;
在人才保障上持续加力,着力打通人才流通、使用的体制机制壁垒。
◆加强创新生态营造
围绕创新链完善载体链,集中力量打造1-2个能够引领无锡未来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发挥规模各为1亿元的市人才信保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紧密融合。
4
充分激发主体活力
要进一步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更大力度解决影响企业细胞活力、肌体健康的深层次问题。
◆强化企业降本减负
全市要把降本减负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全面落实近年来我市出台的产业扶持和企业减负各项政策,该兑现的要坚决兑现,该给足的要切实给足,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强化金融服务支持
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对接联系,通过前瞻性信贷布局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要准确把握实体经济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全力推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金融机构把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强化企业家市场主体作用
健全各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家制度,主动听取企业家意见。切实保护企业家权利,坚决杜绝对企业家自主经营权的非法干预,保护好各类企业家的财产权、创新收益权,调动企业家的创业积极性。
5
着力优化整合资源
与其他GDP超万亿元的城市相比,无锡地域最小、人口最少必须下功夫优化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做好提高产出效益的文章
面对越来越紧的土地资源约束,推进产业发展要增强“寸土寸金”意识,通过用地结构调整、二次开发利用等“产业土改”,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
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导向,以亩均税收、亩均销售收入等绩效指标作为招商引资、增能扩产的权衡标准,倒逼企业走集约发展之路,努力以更小的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
◆做好发展总部经济的文章
对外要加强“引”:
立足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在引进综合型总部和投资、营销、研发、物流、金融等功能性总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内要注重“育”:
发挥无锡入围中国企业强等大企业数量多、上市企业数量多的优势发展总部经济,鼓励企业把高端环节留在无锡、转到无锡。
◆做好产业协同发展的文章
优化市域发展空间布局,构建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整合长江岸线、太湖沿岸、运河水道等发展资源;
拓展对外发展空间,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扬子江城市群等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局,积极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
以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健全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体系,开拓军民融合的“新蓝海”市场。
负重爬坡成绩卓著
转型升级矢志不移
年无锡发展路径已明
我们有理由期待
无锡产业强市能写出更精彩篇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