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

产品经理就是在面对如此不可知、不确定的世界的时候,通过我们的系统能力,去应对和消化这种不确定性,为他人生活提供小小的确定性和依赖,去建立一种温暖的连接。

“产品经理”这个词在印象中更多是与互联网挂钩,但其实产品能力的价值远超过其职业本身的限定,它是人生的底层能力,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产品能力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切入:

微观:养成同理心,能将自己还原在真实场景中去体验微妙的情绪变化。中观:学习套路,例如用户画像、用户体验、服务蓝图等等技法,让你可以更有章法地展现自己。宏观:懂得借势,在战略认知层面敏感体察趋势的变化,为自己的组织、产品赋能。下面请听小生娓娓道来。

微观层面:同理心

做产品,考量的是产品人对产品本身的认知,这直接决定了产品未来的方向和天花板。在商业竞争中,对产品认知的差之毫厘,会通过一次次迭代优化,造成失之千里的两种不同产品。

而认知偏差一定会出现,这种偏差来自你的情绪。情绪会被你最有感觉的点牵制,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为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去回避掉情绪波动的干扰。

首先我们从微观层面讲起,聚焦到一个个用户身上。因为你只有懂用户,你才能有可能设计出用户喜欢的产品。

不仅针对用户,我们在面对任何一个人的时候,都可以通过五个层面去分析:

1.感知层(表层):

就是直观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形成的第一印象。你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你的世界。你看过的书,你走过的路,你爱过的人都在里面。

2.角色框架层(外壳):

被角色规定呈现的样子。这个可以放眼追溯到千年前的圣人孔子所提倡的礼乐文化,里面有这么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主就应该有君主的样子,臣子就应该有臣子的样子,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基因影响至今;我们把镜头拉近,回看我们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在我们印象中,父母最喜欢夸小孩一句话是什么?

第一反应就是“真乖”,我们可能对这个词习以为常了,觉得没什么,但是只要你去深究,就会发现,这其实是父母驯化孩子的过程,目的是让孩子遵从父母的意愿去行动,用“乖”去表扬孩子对其成长其实弊大于利,独立、成熟的人格培养绝对和“乖”没有半毛钱关系;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再看看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其实都是工业发展的后遗症,都是将人驯化成社会需要的特定的角色,会去强调你是社会的一颗螺丝钉,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感觉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角色要求你怎么做,自我和个性被收敛,我们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集体人格。

我们通常所说的沟通,其实就只停留在这个角色框架层,这很明显只是浅层的沟通,因为一个人的内在属性完全被角色遮蔽了。但是很多产品新人的用户画像也就是停留在这个层面,觉得用户“应该”去怎么做的时候,其实是对用户角色的理想化,放弃了对一个真实、完善、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只有去角色化的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情感。在产品前期,这种理想化的思维是很危险的,理想化的用户画像其实更适用后期规模化后的产品。

资源结构层(中层):这里包括一个人的财富、人脉、家庭背景、精神结构等资源。它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结构基础,它会扎扎实实地将个人角色推向他最匹配的位置。能力圈(内层):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的能力。它更多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完成非实在的存在感与实在的资源结构之间的过渡。存在感的定义(核心):对“自己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如何感知,什么状态他的存在感能得到满足,这是触发情绪和推动情绪的开关。一个人的存在感如果没被满足,就会在各个领域的各个角色不停地推进,直到建立新的平衡。毫不夸张地说,人最本质的核心就是人如何对自己的存在进行感知。它会自上而下地层层递进,去强化所需能力,获取对应资源,形成匹配的角色,最后呈现出具体印象。但是存在感这个东西是很难直接感知的,但是它会触碰到我们的情绪,我们就可以借助情绪反过来理解存在感。

总有人说“学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我们学的东西都是角色框架层的内容,这里的理性其实是对人类个性的束缚,是一种往回拉的力量,它是让你学会控制情感,用一种“应不应该”的抽象思维去权衡利弊;而情绪和理性完全相反,它一种“愿不愿意”的感觉,它更多是将人往前推的一个力。情绪才是真正驱动人行动的关键。

这对我们做产品、做营销就很有借鉴意义。

首先讲讲做产品,在产品界里,有一本马化腾也备加推崇的书《Don‘tletmethink》,翻译成中文就是:不要让我思考。联系今天讲到的内容,你对这本书就有更深刻的理解,一个产品如果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启动了意识和理性,就会有顾虑权衡,引起戒备,这并不利于黏住用户,所以一个产品要做的,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在这点上,今日头条、抖音就做的很好,你会不知不觉地在这个App上花费好几个钟。

就像快手APP的宿华曾说:让产品自然生长,不要去触碰用户,不要去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然地形成一种互动作用。再看看我们日常使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yang114.com/wzyhjq/xxpx/20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