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逐渐回落,使得汽车市场产销量也不容乐观。同时,在环保生态发展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汽车制造企业需要重点把控尾气排放量的有效减少,因此对于新能源企业的研发制造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出改变,以实现降本增效的战略目标,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汽车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1)缺乏健全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体系
现阶段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由于内部组织结构体系不完善,并未设立独立的成本控制部门,具体工作还是在各部门之间零落分布,难以进行统筹管理。一方面,一些企业是由财务部门全权负责成本控制的相关事宜,由于财务人员还要兼顾其他财务工作,精力有限,成本控制只是简单的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成本支出与利润的预估,并未充分挖掘成本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价值,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在成本目标的设定上,只限于公司层面,并未针对部门进行细化分解,导致各部门在实际工作的推动中缺乏科学指导,责任归属不清,造成成本控制管理混乱。
(2)内部全员缺乏对成本控制工作的正确认识
一方面,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缺乏对成本控制的高度重视,内部人员对其的认知只限于工作指标任务的完成,觉得只要让管理者满意就行,对于成本控制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部门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在KPI考核指标中有涉及成本控制指标,但是权重有待提高,对于成本控制的实效却并未体现。另一方面,内部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成本控制作为一项系统工作,是需要覆盖内部所有成员、管理全过程的工作,但是现阶段在汽车制造企业只有少数管理人员或成本控制的负责人员参与,信息共享不及时,沟通交流不畅等都制约着成本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
2、对成本控制相关影响因素的管控不力
(1)产品成本的科学规划缺位
当前对于成本控制,汽车制造企业从上到下普遍认为是对生产制造及经营中的成本管控,自然而然就将管理重点聚焦于这两个环节,而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源损耗及要素成本其实已经在产品产生前就已经相对固定,也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固化成本”,是在事先对产品研发、生产线规划等做出有效决策后必然会在未来产生的成本。
而根据实践经验,在这些环节已经固化的前提下,生产经营所能管控的成本空间就十分有限,因此最终的管控幅度就会被限制。这也是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一直以来只注重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忽视成本规划的主要表现,对于产品研发、技术提升、生产线布局等的统筹规划不力,缺乏科学管理理念的指导,造成产品成本在源头上就失控,最终必然会在批量生产环节暴露问题。
(2)采购阶段的成本管控较为滞后
可以说规划环节的成本控制是用于界定成本管控的具体范围,而采购阶段的成本管控则是直接影响企业的最终成本实效。一般而言,汽车制造企业的采购主要涉及零部件等相关材料、劳保用品、辅助材料等易耗品及其他项目的采购。在该环节存在的成本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科学理念的有效指导。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主观上认为采购成本的管控就是压缩价格,因此一味追求供应商利润的缩减,希望能将价格谈到最低,但是却忽略了不同价位产品的质量也是有所差异的,如此一来一些供应商为了保障自己的利润,就会在材料上进行偷工减料,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从表面看似乎并无差异,但是在不同零部件进行组装后汽车是要进行紧密运作的,零部件质量的把控不严,容易造成汽车成型后在复杂使用环境下整车性能有所降低,增加车辆召回风险的同时,对于汽车制造企业的市场信用也会大打折扣,影响客户对本企业产品的认可度,销量会受到影响,反而会增加销售成本。从眼前利益着眼,采购成本是得到了节约,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还要花费更多的售后成本进行弥补,可谓是得不偿失。而是在采购阶段对于技术、财务、采购等综合知识全面掌握的综合性人才较为紧缺。
二、汽车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相关优化对策
1、优化内部成本管理环境
(1)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管理机制
首先,汽车制造企业应优化内部组织结构体系,实施全面、协调的成本控制,科学指导企业内部各部门有序开展各项工作。要明确成本控制领导小组不能只是由一两个部门参与,而是要由企业总经理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领导。其次,要定期组织召开进度推进会,明确会议议题与主要内容,强化内部分工,明晰主要的职能范围,确保能针对成本问题及时作出科学决策,动态跟踪成本控制的实施过程,并做好事后的分析总结,以进一步指导后续的管理工作。最后,要细化企业各层级的成本管理目标,并进行细化分解,以合理分配到各部门,以确保其能够按照目标要求及时认领分工。
(2)营造良好的成本控制管理氛围
一方面,汽车制造企业要进一步引导内部成员科学认识成本管理工作,以帮助他们能够明确影响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科学平衡业务工作与成本控制,提升工作效能。另一方面,要强化成本控制工作的广泛宣传,积极组织评优评先活动,对于成本控制优化成效显著的部门及个人给予奖励,以调动内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使成本控制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2、加大对成本影响因素的管控
(1)强化针对产品规划的成本控制
首先,汽车制造企业必须从产品研发环节开始,就强化成本控制的覆盖,针对设计、研发、生产线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深入市场进行全面调查的同时,结合产品基本特性进行目标成本的有效确定。其次,要进一步充实跨部门成本管控人才队伍,立足产品设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探索实现产品性能与价格的最佳平衡方案,以提升产品的性价比。最后,要综合应用价值工程理论,科学分析产品的成本控制效果,要结合产品研发、投资项目、采购等多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目标成本管控,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优化采购成本控制
汽车制造企业要及时转变管理理念,科学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创新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借鉴财务激励、信息共享等思路与供应商就成本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将成本控制与产品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不同阶段的合理划分,以明确各项成本费用支出,从源头上降低总成本。同时,要对采购人员进行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等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强化业财融合的管理理念,更好制造采购人员与供应商进行谈判合作。
3、多措并举推动成本控制切实落地
(1)结合具体业务内容科学选择成本管理方法
当前随着成本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但是侧重点与适用范围有所差异,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进行灵活应用。一是在宏观层面的管理上,企业可以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在售价中除去利润及期间费用部分的方式有效确定目标成本,确保从产品研发、设计开始,就应用价值链的分析优化各环节主体的成本管理。
二是从微观层面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具体成本的核算。根据不同成本动因进行具体费用的合理分配,科学计算作业成本,并明确成本对象,实现最终的指标计算。要保障内部生产、技术、财务等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及时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一线全面了解各个作业项目的具体情况,明确主要的作业动因与实际的作业任务,以做好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精确计算作业成本。
(2)进一步完善成本制度规范
要结合成本控制的目标设定、任务分配、指标分解、数据分析等具体工作进行制度规范,明确不同部门的权责范围,细化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确保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规可查。要特别重视在内部绩效考核体系中加大成本控制指标权重,结合实施进度、任务达标率、市场反响度等具体指标进行KPI的指标体系的完善,要全面覆盖生产、设计、研发、销售等各个部门,以督促全体成员自觉遵守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将成本控制落实到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切实推动成本控制工作落地生根。
结语
总之,汽车制造企业必须明确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深刻剖析成本控制中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组织体系不完善等短板,立足所处行业的发展实际,进行成本控制工作的全过程优化,科学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指导企业在开源节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经济收益,实现市场规模的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