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成效年”
原创性、最优化成果
费县篇
成果一持续推进木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费县主动融入全市木业产业转型升级整体部署,聚焦木业全产业链,破立并举、聚势赋能,走上了木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之路。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木业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规上木业企业实现产值.7亿元、税收22.3亿元,同比增长26.6%、58.7%,占全县税收总量的55.9%、全市木业税收的47.2%;获评中国绿色家居材料基地、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绿色家居材料);10月26日,《大众日报》专版报道有关做法。
一、重构产业链,推动集群发展
推行“5+3+4”发展模式,坚持上大不排小、联小成大,推动大企业入园发展、中等企业抱团发展、小微企业入众创园发展,形成梯次分明、衔接有序、集群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将探沂镇作为核心主阵地,划设高档家居聚集区,招引总投资31.3亿元的莫干山、千年舟等重点项目,全国十大家居品牌进驻费县6个。设立木业转型升级先行示范区,拆除原有企业家,整合入驻企业27家,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60亿元、税收1.2亿元,亩均税收增长20多倍。
二、重构配套链,推动集约发展
出台《木业旋皮企业整治提升工作方案》《板材旋皮企业规范提升引导》,单板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连片发展。建设粘合剂化工产业园,40余家甲醛厂、余家胶厂整合成5家股份制企业,建成后将成为全省首家千万吨级粘合剂生产基地。设立木业机械产业园,主攻柔性化生产线和智能制造设备,带动行业技术革新。
三、重构供应链,推动多元发展
建好用好木业小镇、木业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国际板材配饰交易中心、中国—东盟木业交易平台、地产品加工园区,打造全国单板集散地和板材交易中心。扶持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7家,龙腾木业等10余家企业获取CARB、FSC等国际认证证书,亚宸木业等4家企业加入临沂市跨境电商诚信经营名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四、重构价值链,推动高端发展
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安信木业等7家企业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泰森日盛等6家企业成功申报市级木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安信美家AHC智能系统、泰森日盛美好家居全周期云服务平台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创建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字号”品牌9个,参与起草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抢占行业话语权。共建格力山东木业家居智能化创新研究院,联合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大学开展技术攻关,大力发展高端产品、智能制造。
五、重构政策链,推动持续发展
制定《木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出台扶持工业经济发展“8条”、科技创新“12条”,设立1亿元工业发展扶持专项基金。创新要素破解机制,两年来发放“木业产业链升级贷”20亿元、政策性贴息贷款3亿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到55个工作日。
成果二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
齐鲁样板示范县
费县紧抓与省农科院共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示范县的机遇,推动全平台支撑、全区域推广、全产业覆盖、全方位赋能,为地方农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今年7月,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被确定为全省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革命老区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研讨会、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暨共建费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研讨会先后在费县召开。
一、绘制一张蓝图
系统性、整体性谋划科技强农方案
编制《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费县示范县建设三年工作规划(—年》,以农业全产业链为主线,以“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为路径,实施种养殖技术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服务业创建三大工程,细化50个产业发展专栏,确定一揽子技术标准和行动方案。
二、共建四类平台
立体化、集约化提供科技创新服务
共建乡村振兴科技展览室,集中展示省农科院科技成果、适用技术、专家团队和地方资源禀赋、特色农业,以及科技强农规划。共建7个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共建37个农科专家工作室,开通服务热线,服务田间地头。共建乡村振兴人才学院费县分院,开展农技培训观摩50场次余人次参加,在线培训10万人次,培育实用人才余人。
三、创新三种模式
模块化、多元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突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推广设施蔬菜生产7万亩、水肥一体化3万亩、病虫害绿色防控6万亩,打造果香慢谷等4个特色片区,引建龙川湖智慧健康谷等8个农文旅项目,推进特色村落建设,设立全省首家“两山银行”,探索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突出园区化、品牌化,建设7个特色产业片区、23个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34万亩,形成农业产业集群3个,应用新技术58项,引进新品种个,研发新成果12项,探索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突出生产方式单元化、经营形式模块化,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社一品”产业规划,打造农民、科技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共同体,探索革命老区科技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四、建立三个机制
一体化、协同性配置科技服务力量
建立“链长制”,选配7个重点产业链链长,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建立“包保制”,省农科院两批名专家分别担任乡镇(街道)、重点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副职,直接联系51个特色产业村。建立“融合制”,省农科院“舜耕科技”服务团与“第一书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乡村振兴服务队“四队融合”,推行省市农业科研机构一体化服务机制。
成果三全省率先开展城镇土地使用税
差别化税率改革试点
费县作为省政府批准的两个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税率改革试点之一,启动实施以来,把准上级政策,用好先行先试权,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机制,试点扎实有效推进。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相关工作分别作出批示;年10月26日,省工业运行指挥部宣传推广有关做法。
一、注重制度设计,完善改革政策体系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突出机制、模式、路径创新,出台《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实施办法》《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和权限制定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明确了实施细则、操作办法和推进计划,稳步推进改革任务落地。
二、明确试点范围,合理设定企业分类
本着县域全覆盖的原则,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规上和用地3亩以上、开展“亩产效益”县级评价的家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不含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企业),全部纳入试点范围。依据综合评价得分,将工业企业分为四个级别(A类为优先发展类,B类为支持发展类,C类为提升发展类,D类为限制发展类),规上工业企业分类占比2∶4∶3.5∶0.5,规下工业企业分类占比1∶3∶5∶1;服务业企业前三类占比为2∶5∶3,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直接评为D类。
三、强化统筹联动,科学确定税额标准
县政府成立改革试点领导小组,财政、工信、税务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寻求省、市相关部门指导支持。按照“税额标准有增有减、税负总体保持平衡”的原则,经十余次调研论证,确定税额标准:在原执行标准(县城6.4元/平方米/年,建制镇和工矿区4元/平方米/年)基础上,A类企业下降50%、B类下降10%、C类上升40%、D类上升60%。
四、体现政策导向,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通过执行差别化税额标准,评价等次较低的企业土地持有成本增加,感受到“切身之痛”,达到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目的。上半年,纳入试点企业在注销家的情况下,共申报土地使用税万元,同比增长56.7%;其中,家A、B类企业减税万元,家C、D类企业多缴万元。80余家低质企业已经或即将进入用地退出程序,总占地面积亩。同时,促进企业转型升级,1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3家企业被评为市级“绿色工厂”;全县纳统技改项目达到34项,技改投资额增速位居全市前列;23家企业首次申请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申请数量创历史新高。
“临沂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