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魏坤琳。许多朋友是通过《最强大脑》这个节目认识到我的,大家看节目以为我是聪明人,但是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终身学习者」。在生活中,我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前途,不是看一个人是否聪明,而是看他对事物是否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否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我在北大工作,北大严进宽出,考进来非常难,所以所以我常在北大看见很多聪明人,但这些聪明人中,有的人毕业后未能在事业有建树。为什么?
后来,我发现那些在事业建树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他们都是终身学习者,都对知识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渴求。
例如很多国内互联网大佬,他们即使身居高位,事务繁忙,但都不断地吸收着当前科技领域的最新知识,一直在学习。
例如著名投资人巴菲特,如果你拿着计时器观察他,你会发现他醒着的一半时间是在看书,剩下的时间大部分用在跟一些非常有才华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有时候是打电话,有时候是当面。
巴菲特还有一位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他是巴菲特的智囊,芒格同样把自己的成就归结为不断的学习:我非常幸运,在读法学院之前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在我这漫长的一生中,没什么比持续学习对我帮助更大。
这些事业有成的「聪明人」,虽然在不同领域,却都把终身学习作为贯穿自己一生的金线。
很多年轻人小时候一直是外部驱动,被老师家长逼着学习,已习惯传统学校教育,一旦进入大学没人管,便放松了下来,学习没有动力,自然就中断了。但如果学校有给他们一个重要的概念——知识的复利效应,他们的动力就自然回来了,而且是源源不断的。
「知识的复利效应」是什么呢?
平常我们可能以为学习就像加法,像一条线那样平缓,学一点是一点,但其实学习是乘法,像一条曲线那样,积累到某个阶段会像指数一样突飞。你的学习就像银行存款利息一样,知识增长按复利计算。你在其他领域学到的知识会推动你学习的速度。看似零散的知识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融会贯通,产生出爆炸性创想。
所以,我们学习,不要把学习当作一时半会儿、某个时间段的任务,而是把学习当作贯穿自己一生的事业,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终身学习者的窘境但在这个时代,想成为终身学习,还得应对两个问题:
第一个信息过载;第二个学习武器落后。
先说第一个信息过载。回想一下,小时候的我们是怎么获取信息的?去学校,靠近老师;去图书馆,翻阅书籍;哦,对还有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还有看电视,很少有人上网吧
现在呢,我们大多靠一部手机,「一部手机在手,天下知识我有」,获取信息非常爽快。
大家可以想想这两个阶段的不同。比较容易看到的是,第一个阶段我们主动向知识的集聚地靠过去,知识就像那一盏电灯,把我们这些渴望知识的小虫子吸引过来,不远万里穿过黑暗,围着那知识的光亮飞舞。
而现在,我们与知识的角色反转过来了,只要带着一部手机,有了手机应用、北京中科医院坑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